2025 年 5 月 28 日下午,人文学院在行政楼 B 层多功能培训室举办 “课程思政与古代文学融合之探索” 教学沙龙。本次沙龙由人文学院汉教系杨芸老师主持,人文学院汉教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杨芸老师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培养 “有德有才”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育使命的升级,古代文学作为优秀文化载体需承担价值引领功能,民办高校应用型定位更要求教学兼顾知识传授与精神塑造,如通过《楚辞》中屈原作品挖掘爱国情怀,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同频共振。
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杨芸老师解读了 “1234” 建设模式:以 64 学时的该课程为对象,依托政策导向与学科特性双轮驱动,精准对接社会(培养 “知中国、爱中国、传中国” 人才)、学校(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与文化抗压能力)三方需求,通过 “调查 — 分析 — 对策 — 实践” 四阶段螺旋推进,针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思政融合生硬等问题,采用问题导向教学与翻转课堂等对策优化教学。

在实践路径分享中,杨芸老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评价改革四方面展开:课程内容以思政目标引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先秦文学模块通过《诗经》讲解 “以民为本” 思想;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如探讨 “屈原投江 VS 庄子隐世” 的文人精神差异)、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分享《聊斋志异》主题)、混合教学(线上资源预习 + 线下诵读讨论);教学环境营造开放氛围(如讨论《红楼梦》爱情观的现代性)、建设课程平台、组织 “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 活动;评价改革推行 “过程性考核(40%)+ 思辨型考核(60%)” 模式,注重考查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
项目形成系统融合(全学段嵌入思政微主题)、能力导向(“作品分析 — 现实迁移” 训练)、动态适应(针对民办学生调整教学难度)三大特色,创新 “文学 + 思政” 双螺旋设计与 “古代文学 + 专业教育” 跨界思维。数据显示,92% 学生认可文化自信提升,85% 认为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在双语诵读、论文创作中成果显著,教师团队开发公众号、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针对地方文化融入不足、跨学科融合待深化、师生互动密度需提升等问题,杨芸老师提出未来方向:加强岭南文学资源挖掘与哲学、外语学科联动(如共研 “儒家伦理”“古诗外译”),提升线上互动活跃度,将 “古代文学海外传播”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沙龙尾声,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案例开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展开热烈讨论,本次活动为汉教系深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论,助力在 “文以明道,教以化人” 实践中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担当的应用型人才。